您现在的位置:香港全年免费资料 > 园丁风采 > 名师工作室 > 姜爱华 > 正文内容

广纳全球之智 广揽天下之才 海内外学者共论广州文化发展大计 -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更新日期:2018-12-11 浏览次数:

  广纳全球之智 广揽天下之才 海内外学者共论广州文化发展大计 - 中山大学新闻网广纳全球之智 广揽天下之才 海内外学者共论广州文化发展大计 “2010广州论坛·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高峰论坛”隆重召开 汪洋发来贺信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宣传部

   编辑:

   发布日期:2011-01-05

   阅读次数: 由中山大学和广州市共同举办的“2010广州论坛•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高峰论坛”1月4日在中山大学隆重召开,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北京、上海、广州、台北、香港等地的20多位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学、建筑学、城市规划、新闻传播等领域有精深造诣、享有很高声誉的专家,以及驻穗外国领事官员、新闻媒体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了论坛。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发来贺信。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院士、副校长陈春声分别主持开幕式、主题演讲。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郑德涛做主题演讲。会后,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庆良宴请了部分专家学者。广州市市领导苏志佳、贡儿珍、刘平,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李萍等出席论坛。 汪洋在贺信中指出,欣闻“2010广州论坛•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高峰论坛”隆重举行,我谨代表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论坛的嘉宾致以诚挚的问候!城市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当前,广州正在以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为载体,全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广州,也向全世界展示了广州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广州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开阔的视野,广纳全球之智,广揽天下之才,将全人类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知识融入城市的发展之中,优化城市发展环境,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希望“广州论坛”成为一个专家、学者、艺术家济济一堂,交流探讨城市建设发展先进理念和知识的平台,为促进广东、广州的科学发展和文化建设积极献言建策。 从左至右:郑德涛、苏志佳、贡儿珍、许宁生共同按下水晶球,为“广州论坛”揭幕 论坛首先举行了“广州论坛”启动仪式,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郑德涛,校长许宁生,广州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苏志佳,广州市副市长贡儿珍一起按下水晶球,为“广州论坛”揭幕。 郑德涛书记做主题报告许宁生校长做总结讲话从左至右,从上至下:苏志佳、贡儿珍、李欧梵、李焯芬、陈广哲、何镜堂在做演讲当天下午的四个分会场 广州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苏志佳发表了题为“推动文化科学发展 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主题演讲。苏志佳指出,广州有着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科教文化资源,在文化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禀赋。特别是通过成功举办第16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向世界充分展示了岭南特色文化,进一步丰富了城市人文精神,城市文明形象和市民文明素质得到极大提升,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广州已经站在亚运城市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个新的起点和平台上,随着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国内外文化竞争日趋激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广州文化发展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是广州科学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需要调动各方的力量,凝聚各路精英的智慧。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致力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加强文化事业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市场竞争力;精心培育城市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增强文化发展内生动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加快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强大合力。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郑德涛代表中山大学“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课题组”,作了题为“广州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历史、现状和未来”的主题报告,为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郑德涛书记指出,自古以来,广州都是中外文化荟萃之地,西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这里汇聚,并向内地扩散,成为中华大地得风气之先的“南风窗”。广州迈出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第一步,实际上就是如何保护和彰显由于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城市文化个性。在文化名城的现代建构中,也要更加具备世界视野。在现阶段广州城市文化建设中,可着重考虑以下的举措:转变城市文化建设观念,明确城市文化建设目标;潜移默化培养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现代公民意识,重视对城市“文化空间”的保育,处理好“千年商都”与“文化名城”的关系,重新塑造和阐释城市文化景观;提高城市建设中与百姓日常生活贴近的文化设施的品味,建设一个亲民的世界文化名城;重视大学对于世界文化城市建设的价值,吸引更多的卓越人才定居广州,使广州成为学者和文化人“最适宜生活”的城市。 美国哈佛大学荣誉教授李欧梵,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院长、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讲座教授、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成员李焯芬,世界银行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可持续发展局城市发展与水务分局局长陈广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何镜堂等四位国际知名学者分别就“什么是全球文化都市”、“香港西九龙文化区建设”、“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的探索:来自拉丁美洲的经验和借鉴”、“建设有岭南文化和山水特色的新广州”作了主题演讲。四位学者的演讲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参照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城市文化建设的经验,为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供了借鉴。 当天下午,专家学者分“亚运文化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媒体力量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人文精神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借鉴和启示”四个分论坛展开专题研讨。 在论坛总结发言阶段,广州市副市长贡儿珍在讲话中指出,“广州论坛”的创立为广州洞开了与全球高端学人对话交流的大门,必将极大地推动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进程。当前,我们正在抓紧制订广州建设文化强市、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长远规划纲要,我们一定将各位专家学者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对策建议反映到我们的规划纲要中去,为广州制定出一个符合广州市情、具有世界水平、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文化发展纲要,为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文化名城奠定坚实基础。今后5到10年,我们将着力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建设广州人共有精神家园;着力繁荣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着力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大文化发展支持力度,构筑城市文化人才高地,为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院士在总结发言中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2010广州论坛”的酝酿与主题确定的过程,强调首届论坛的主题是“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与路向”,“期待与会学者以宽广的学术视野,参照国际上文化名城建设的经验,围绕论坛主题,从历史变迁、地理沿革、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景观、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民文化素质等等方面,就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理念与路径发表真知灼见”。令论坛组织者欣慰的是,论坛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回应。许宁生校长说,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的系统工程,包含了一系列“有形”的硬件设施,还包括了更为重要的,即支撑这个“美誉”背后“无形”的文化力。面对全球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挑战,广州在许多方面都具备足够的潜力发展成为文化名城,但也存在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在这次论坛上,诸位专家学者的宏论卓识,为广州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许多富于建设性和启发性的意见。经过一天的讨论,我们对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与路向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未来较长时间里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路提出了许多兼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建言,同时,我们对达成这一宏伟目标的复杂性,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中山大学地处广州,我们的老师、同学都是广州市民,我们愿意继续为城市的文化建设尽一份微薄之力。 万庆良市长在宴请专家学者时指出,2010广州论坛举办得非常成功,在短短一天时间里,大家围绕广州如何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文化名城,如何建设低碳广州、智慧广州、幸福广州,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对策与建议,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认识,解答了我们的疑惑,使广州未来文化建设的思路豁然开朗,目标更加清晰,路径更加明确,不愧是一场思想的盛宴。2010年是广州的亚运年,我们坚持“办亚运”与“办城市”相结合,以“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为目标,强调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扎实推进“十项民生工程”,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大力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努力提高生态宜居水平,实现了广州城市“十年大变”。我们一直深信,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大城市以文化论输赢,文化是城市创新力和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是城市未来发展走向和层次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广州市和中山大学联手创办广州论坛,从本质上说,就是希望站在全球层面,为广州发展聚贤才、纳良言、出良策。首届广州论坛的成功举办,印证了我们的期待,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万庆良市长还热情邀请专家学者继续关注广州、关心广州,成为广州永远的朋友,希望专家学者们能推荐更多有识之士、饱学之士结识广州、支持广州,为广州加快提升科学发展实力和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与国家中心城市奉献才智。 据悉,“广州论坛”是适应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需要而打造的一个国际性学术平台。论坛拟每年举行一届,每届确定一个学术主题,在全球范围内邀请若干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进行学术研讨。

(责任编辑:admin)
【字体: